一、大赛背景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热点,正逐步从实验室走进工厂与家庭,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2025年全国两会上,“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这一技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纷纷出台支持政策,聚焦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生态构建。具身智能行业应用需求显著增长,无论是在工业制造、自动驾驶、医疗康养,还是在家庭服务、消费等领域,都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不仅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还将推动各行各业的创新和发展。
为进一步挖掘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具身智能创新技术及应用场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具身智能专业赛正式启动,以汇聚产业各方力量,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加速推动具身智能正从理论走向实践。
二、大赛主题
智汇具身,能创未来
三、组织架构
1、主办单位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管委会
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政府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指挥部
四、赛题设置
赛题一:具身智能场景应用创新
本赛道聚焦具身智能技术在真实场景的落地实践,挖掘任务执行与问题解决能力。可围绕工业、商用、创新等不同场景(不限场景),提交具身智能方向的创新应用方案即可参赛。
赛题二: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创新
本赛道瞄准具身智能底层技术瓶颈,推动“感知-决策-执行”闭环能力的突破。可基于多模态感知交互、世界模型、操作大模型、具身小脑与运动控制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不限技术),提交具身智能方向的创新技术方案即可参赛。
五、赛程赛制
2025年7月-9月,具体时间安排节点如下:
——7月15日:大赛正式启动,开启报名
——8月15日:截止报名及作品提交
——8月28日:初赛评审阶段,前60支团队晋级复赛
——8月30日:晋级复赛名单公示
——9月13日:线上复赛阶段,前30支团队晋级决赛
——9月15日:晋级决赛名单公示
——9月24日:线下决赛阶段
——9月25日:举办大赛成果发布会,公布最终排名
六、奖金权益
(一)奖金设置
初创组奖项设置如下:
一等奖1个,奖金为人民币8万元/队+大赛权益+证书;
二等奖2个,5万元人民币/队+大赛权益+证书;
三等奖3个,2万元人民币/队+大赛权益+证书;
优胜奖5个,0.8万元人民币/队+大赛权益+证书。
成长组奖项设置如下:
一等奖1个,奖金为人民币10万元/队+大赛权益+证书;
二等奖2个,6万元人民币/队+大赛权益+证书;
三等奖3个,3万元人民币/队+大赛权益+证书;
优胜奖5个,1万元人民币/队+大赛权益+证书。
(二)权益支持
①获奖团队将有机会申报厦门市相关试点示范、专项项目等;
②进入决赛的团队均可参与大赛组委会/厦门自贸委组织的资本碰头会、产业合作等对接活动;
③进入决赛的团队均有机会参与大赛组委会/厦门自贸委组织的与业内知名企业、需求方进行项目洽谈与合作等活动;优胜队伍还可优先获得具身智能项目合作开发机会;
④获奖团队将有机会受邀参加由大赛组委会/厦门自贸委主办的相关会议、活动及培训交流活动。
七、比赛安排
本届大赛由初赛、复赛、全国总决赛组成,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参赛报名
参赛项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报名,于2025年7月15日正式开启报名及提交,参赛团队可登录“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官网(http://www.cxcyds.com/)点击“具身智能专业赛”按照相应组别报名,提交报名材料,包括项目介绍、技术方案、商业模式、市场分析、团队介绍等内容,资料需以PPT、PDF等指定格式提交,内容详实、逻辑清晰,能充分展示项目的创新性与可行性。参赛项目须对报名材料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大赛不向参赛项目收取任何费用。
所有参赛项目须于2025年8月15日前完成报名及提交。
(二)资格确认和初赛
大赛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报名参赛的项目按照参赛条件要求进行形式审查,同时采用网络评审方式对参赛项目进行网上初赛。初赛评委由项目管理、技术、投融资等领域专家组成。初赛评选出的60份优胜项目晋级复赛,在大赛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公示。
(三)复赛
复赛采用线上路演答辩方式举行。参赛项目以视频、文字等形式开展线上路演,专家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与参赛项目沟通交流并公开打分、当场公布成绩,复赛评选的30份优胜项目晋级全国总决赛。
(四)全国总决赛
全国总决赛在福建省厦门市通过现场路演方式进行,评委由项目管理、技术、创投等专家组成,以创投专家为主。总决赛向观众开放并通过有关媒体平台进行现场直播。
决赛团队需进行更深入的项目展示,全面展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落地应用情况、市场前景等。评审团队将围绕项目的技术细节、商业规划、市场竞争等方面进行提问,团队需进行清晰、准确的回答。评审团队综合评估和打分,确定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
九、参赛规则
(一)参赛人群
大赛面向社会各界开放,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业人员均可登录官网报名参赛。
(二)报名要求
大赛分为“初创组”及“成长组”两赛组,其中
初创组须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①工商注册日期在2024年1月1日(含)之后或还未注册的企业或个人。
②拥有科技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创业团队(如海外留学回国创业人员、进入创业实施阶段的优秀科技团队、大学生创业团队等)需在大赛截止报名日前注册成立企业方可参赛,同一人员不得作为多个团队核心成员参赛。
③参赛项目(高校院所项目、企业内部孵化项目、联合创新项目、独立团队项目等)的创意、产品、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归属团队核心成员,与其它单位或个人无知识产权纠纷。
④参赛项目团队应包括1-5名成员。
⑤参赛项目应制作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描述、市场前景、商业模式、团队成员介绍、应用方案、预期效益及未来规划等。
⑥未列入非诚信企业名单。
⑦报名时所有成员需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实名认证。同时,所有成员须保证报名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否则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及优胜权益。
成长组须严格遵循以下要求:
①工商注册日期在2024年1月1日(含)之前的企业。
②企业经营规范、社会信誉良好、无不良记录,且为非上市企业(新三板上市企业可以参赛)。
③参赛项目须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具有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具备产业化基础或可实现的产业化目标。
④参赛项目团队应包括1-5名成员。
⑤参赛项目应制作完整的商业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描述、市场前景、商业模式、团队成员介绍、应用方案、预期效益及未来规划等。
⑥未列入非诚信企业名单。
⑦报名时所有成员需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并通过实名认证。同时,所有成员须保证报名信息真实准确有效,否则会被取消参赛资格及优胜权益。
(三)作品提交
参赛团队需按照大赛作品提交要求,在大赛官网提交参赛作品及相关材料。作品提交应满足下列条件:
①参赛作品须符合大赛所规定的赛题方向,无关赛题方向的参赛作品将被视为落选。
②参赛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并未侵犯任何他人的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其他知识产权,且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否则将取消参赛资格并进行严肃处理。
③同一参赛作品不允许重复报名参赛,同一支参赛团队最多报名提交2个作品,已获得其他赛事奖项的作品不得报名参赛。
④参赛团队须按照参赛要求,通过大赛官网提交参赛作品说明文件及其他相关材料,并确保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
⑤在初赛、复赛、决赛的参赛作品提交期间,参赛团队均可在不改变作品名称和主要功能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作品迭代升级,参与评审的作品版本以提交截止之前最后一次提交版本为准。
⑥在参赛作品评审期间,大赛组委会可能根据大赛评委会的建议,要求参赛团队补充提交其他必要说明材料。
⑦所有已提交的参赛作品和相关材料原则上不予退还,请参赛团队妥善保管。
(四)赛段晋级
请关注并熟知评审及晋级标准,各比赛阶段若有团队主动弃赛或因其他原因终止参赛资格,晋级名次顺延。参赛选手需要配合组委会对比赛作品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进行验证,同时自行检查提交作品的正确性,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提交,组委会不负责对比赛作品进行更改和调整。
(五)公平竞技
参赛者禁止在指定考核技术能力的范围外,利用规则漏洞或技术漏洞等不良途径提高成绩排名,禁止在比赛中抄袭他人作品、交换答案、使用多个小号,经发现将取消比赛成绩并严肃处理。
(六)组织声明
组委会保留对比赛规则进行调整修改的权利、比赛作弊行为的判定权利和处置权利、收回或拒绝授予影响组织及公平性的参赛团队奖项的权利。
(七)作品产权
参赛作品知识产权归参赛选手所有,组委会有权将参赛作品、作品相关、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览(含巡展)等活动项目,大赛相关组织单位享有优先合作权利。
(八)通知沟通
组委会通过参赛团队预留的联系方式邀请参赛团队参与决赛及相关活动。若参赛团队在上述相关通知发出后7日内未答复则视为自动放弃相应机会,主办方有权顺位递补其他参赛团队。